Tuesday, 23 July 2024


 

天堂小島驟變人間地獄

努美亞暴亂所見、所受、所感                                                                                                                博謙

作者簡介:我出生於越南西貢,1979年與家人搭船離開越南到達印尼難民營。1980年來到南太平洋新喀里多尼亞 (New Caledonia) 定居。在首都努美亞 (Noumea) 開始上中學,媽媽和哥哥找到工作,生活平靜簡單。

努美亞政治背景:

努美亞是法屬島國,這一塊美麗如世外桃園的土地,由40-45%原住民和其他居民(主要是定居幾代的法國人)組成。自1985年法國政府宣佈新喀里多尼亞將正式成為獨立國,支持獨立的原住民和反對獨立的移民群體,發生了四年內戰。至1998年簽訂努美亞協議,開始了20年的和平建設。之後三次公投的結果都是不獨立'得勝(1989年後到達的法國公民無投票權)。今年五月法國國會通過了一項憲法:準許在這裡居住了超過10年的法國公民參與投票,支持獨立的原住民,不接受國會通過的新憲法,於是出現了暴亂情況。

5月中開始多處地方發生大暴動,差不多六百多間工廠、商店,還有公立機構、學校等被破壞或燒毀。在主要的通道上,暴徒都放了路障,把路封住了。有些努美亞居民被趕出屋,然後房子被燒掉了,無家可歸,一夜之間失去一切,包括生財工具、工作等。有人病了,不能得到及時的醫治,因此喪失了生命。短短的幾個星期,許多居民經歷了許多人一生都未經歷過,未見過的事變。

513日星期一,半夜二時左右,大雄(作者丈夫)聽到一些像燒東西的爆炸聲音,原來有人在我們家前面十字路口燒車輪、木塊等。一小時後,警察和消防員來把它清除了,但三、四小時後,暴徒又再來燒東西,阻擋人和車經過。直到第二天早上,我們才知道,原來在同一時間,全城每一個地區都正發生同一樣的事,除了市中心和南區(旅遊區)可幸免。星期一下午3時左右,所有的公共機構、學校或私人機構,商店等等都關門。晚上,我們聽到很多聲音從其他區域傳來,有爆炸聲,燃燒聲音,有消防車來去的聲音由於太多地區有火災,因此消防員也無法及時搶救,工廠、店舖、商場,甚至醫院、學校、圖書館等等。用了幾十年去建設的東西,只是一夜已被化為灰燼了!星期二早上,整個市已被封鎖了,街道上放滿了不斷在燃燒的路障,到處都站滿了原住民,他們守住每一個街口,由他們決定誰可以通過。總督要求市民留在家裡。警察們也無法控制五千至一萬個像瘋狂了的人,他們不斷地搞破壞,傷害或痛罵路過的市民。突然之間,世界好像變了,時間好像停下來了。514日星期二晚開始戒嚴,從晚上6時至早上6時。事實上街上也沒有什麼人行走(沒有人上班或上課) 只剩下一些要尋找/購買食物、麵包、大米、粉麵、汽油、煤氣、用品的人還在路上行走。

515日星期三,我們看到對面超市的被破門而入,有人進去偷竊、掠奪。通知了警察,他們也不能處理。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園, 很多區的市民為了自衛,都組織《警惕鄰居》因警察人數不足,不能及時保護居民。他們築起屏障,把障礙物封住每一個路口,由居民輪流24小時看守。大雄也有參加(晚上八時到11)

516日政府宣佈努美亞市進入緊急狀態。當天下午,對面超市在我們眼前被燒毁了!很多親友、弟兄姊妹都問候關心我們, 真的好感動,但我們心裡很平安,因有主同在,處處都是恩典,與主同行,那裡都有平安。又有朋友帶米和食物給我們,衷心地感謝他們!

我們的一位朋友從香港來努美亞老人院工作, 她姓范。范修女在世界各地老人院已服侍了幾十年,她說暴動期間,在最初的一個星期裡,她經歷了一生人未經歷過的處境。每一晚,她看到山腳下的城市大火,想到老人院沒有人看守,沒有人來上班,明白情況危險,院內只剩下九位修女,日夜服侍近百位的長者,如果老人院起火怎麼辦?還有食物短缺,衛生環境惡劣,垃圾堆積如山,沒有廚師,沒有人來打掃修女們不斷禱告,神是慈愛信實的,祂是聽禱告的神。 第三天,來了很多的鄰居,有醫生、護士、照顧老人的專業人士,還有更多的年輕人當義工,幫忙做菜、煮飯、打掃、搬運、倒拉圾、買食物。范修女說:在困境中她經歷了上帝所賜的莫大恩典,在憂傷中得到極大的安慰。

是的,主耶穌所賜的平安,不像世人所賜的。祂是超越環境的神,當壓力焦慮來到的時候,在風暴大浪中,我們有主耶穌為我們掌舵,當我們呼求聽從祂,生命的風浪會在祂的大能中得到真正的平靜。

「因為我們神憐憫的心腸,叫清晨的日光從高天臨到我們,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是死蔭裡的人,把我們的腳引到平安的路上。」(路加福音一章7879)

我們就這樣度過了幾個星期,環境現在稍微平靜下來。雖然到現在仍看見有人排隊買米、買麵包、買汽油、買煤氣雖然有一些地區不能進入,不能通過,雖然政治局勢、經濟、社會等問題未得解決。在這個動盪的世代裡,我們會感到無助、無能,但禱告是上帝的兒女們的特權。暴亂時,教會要暫停。局勢稍為平靜,教友們便盡力爭取回教會參加主日崇拜。



「要常常喜樂,不住的禱告,凡事謝恩;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帖前51618)

感恩代禱事項:

感謝神, 我和大雄在這一段日子裡有平安、喜樂。為親友,為主內弟兄姊妹。

為這小島上所有的居民,目前晚上仍有宵禁,為努美亞早日恢復平靜代禱。為這裡的中國同胞,部分人的店被燒毁、破壞、掠奪。求主憐憫、幫助他們重建。

為這地方的政治領袖,求主賜他們聰明智慧,可以打破這個僵局。

感謝神,小孫兒活潑健康,這一段日子裡,沒有生病,因最近很難找到醫生,也不能到醫院去,如果病了真不知道怎麼辦?

我和大雄是在2003713日受洗,還記得馮傳道教的一首我們很喜歡的詩歌,《自從我認識耶穌》「祂的愛滋潤我心,給我溫暖和新的力量,安排我前面道路,帶領我到那美好地方,平安喜樂的江河,在我心中涌流,真理永恆的亮光,常在我心頭,無論任何的環境,總是將我保守」。


 

宣教,關教會什麼事?                                                                                  鄧劉雍 (澳洲中信文宣主任)

一般教會願意承擔的宣教責任

·         每年舉辦宣教主日,提高宣教意識

·         鼓勵奉獻資助宣教士

·         組織短宣隊體驗宣教

 

教會作為有機體和她的功用

教會這個詞由希臘文Εκκλησιά而來,意思是 出來 呼召,指教會是蒙神呼召出來的群體。故此,教會不是指一座教堂的建築,而是指人。我們可以定義 「教會」為「神的子民聚集在耶穌基督裡的團契」。

這個在基督裡的團契不是一個冷冰冰的組織/機構而是一個活的有機體有機體的特性是會生長、發展,而其內的每一個部分相互依存,彼此影響。社會學家認為一個有機體機構的功能越專業化,其發展程度也越高。那麼,教會作為一個有機體,如何能健康地迅速增長,就要視乎教會是否「功能專業化」; 有沒有這種基因/文化將其功能發揮極致。

教會的功用可以綜合為三方面*:

  • 愛神 –  (敬拜、事奉、禱告)
  • 愛人 (團契、社會服務)
  • 訓練門徒 – (宣教)

(*Church Growth, Brady Shearer, https://www.nucleus.church/blog/church-growth)

一般來說,教會於愛神愛人方面都拿捏得很好,只須在社會服務方面多加把勁,連結社區,建立一個友好關愛的形象修正/顛覆人們錯誤認為教會是霸道欺壓者的思想。至於門徒訓練 (下稱門訓),大部分教牧都認為重要,但是,絕大部分的教會都沒對準方向。教會大多看重訓練門徒成長,好為教會補充事奉空缺解決燃眉之急,因而疏忽了一個更重要的元素宣教

教會作為宣教的苗床

絕大多數的教會都有門訓課程,但只有寥寥無幾的門訓是為主訓練「使命門徒*」。(*使命門徒旨在訓練跟隨基督者成為主耶穌在世上的見證人。他們不單明白聖經中宣教的使命,並親自參與其中,履行將福音傳給萬民的己任。) 根據世界華福中心2023年的全球宣教與門訓調研報告 (https://www.cccowe.org/index.php?p=survey_repo) 顯示門訓與宣教的關係斷鏈。於840份問卷中,有75%教會透過成人主日學/裝備課程進行門訓,但所選用的教材則偏向關係導向的教材,只有7%選用宣教導向的教材,這個結果值得教會注意及反思。

牧者要訓練門徒有天國觀,以神為主、為中心,不是以教會為中心。先要從神國的角度看世界,看見福音的需要 ,生命才會有改變。學習跟隨主遵從祂,聽主的吩咐,做祂要我們做的事使萬民作主的門徒。所以,教會作為宣教的苗床,訓練門徒是要對外的,是要被差派出去,傳揚主(宣教) 。當門徒成為使命門徒,焦點便不再是對內的 (個人成長或「事工性」),教會也就成為使命教會了。

教會作為宣教的引擎

教會是宣教的引擎 (engine發動機) 要訓練門徒成為「宣教行者」(goer) ,母會便要好好地支援他們。教會可選擇和差傳機構成為合作伙伴,借助差會的專業知識與經驗,有效地做好差派者的角色 (sender)。「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羅馬書10:15) ,當有人願意做腳為福音「行走」,母會和差會便做手,培育、供應、支援、禱告記念他們。


調研報告中顯示疫情令43%教會開始或更加看重本地同文化社區福音事工,但其中只有41%的教會有投入向本地異文化或種族傳福音。無論門前或海外宣教,無論同族或異族人,已是急不容緩之事,總要救些人!

如何量度教會增長

教會作為有機體會成長、發展但該如何量度真正的教會增長? 從而反映她的健康狀況?

從參加崇拜/小組/門訓人數量度嗎? 從奉獻數字量度嗎?

上文提過教會作為有機體是由每一個小部分 (門徒) 組成,而每一個門徒的生命改變,會影響到其他小部分在生命上的變化; 當中某些小部分出現「功能專業化」,會影響到其他小組織在功能上也趨向專業化,從而達致整個有機體的健康增長。

所以,量度門徒的生命改變及「功能專業化」程度,就反映出教會的增長水平。要量化這兩方面,不可只量度門徒的出席率,而是他們每週所做的事 (How to Measure Real Church Growth, Will Mancini , https://www.willmancini.com/blog/how-to-measure-real-church-growth)。例如:不要單單計算每週參加崇拜的人數更好的是量度每日讀經靈修的人數,可以反映門徒的靈命長進。牧者要培育門徒清楚教會的三大功能:愛主、愛人、宣教。然後量度他們每週的事奉、探訪、為別人代禱、社會服務、短宣等。一週有168小時,除了主日崇拜2小時和56小時睡眠,還有110小時都在做些什麼?當中全職上班的40小時,在職場上又把握了什麼福音機會?

總結

無論是牧者或是門徒都希望教會增長要增加出產,就要注入適當的元素。教會的存在目的是要宣教;是要改變生命將不信的變為信; 將信徒變為門徒。一所健康的教會,好比一個肥沃的苗圃,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培育小苗,注入「宣教使命」的基因,令其茁壯成長。每一個信徒成為使命門徒,每一間教會成為使命教會,結出美好的果子,代代傳承下去。